谈及“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在随后的各种政策支持下,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十四年过去了,传统的单一的用能模式在向综合能源服务的新业态演变,合同能源管理的热度依然只增不减。但在新的历史潮流下,合同能源管理也在演变、迭代和升级。
变化一:政策更加“到位”
能源行业,“政策”可谓是行业发展的“指挥棒”。
上世纪末,合同能源管理进入中国,一大批节能服务公司兴起。然而由于国家政策不明确,这一节能模式未能得到大面积推行。
随后,政府逐渐认识到“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模式的优越性,开始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将“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列入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则提出,“到2015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
2020年10月,国家标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GB/T 24915-2020)开始实施,全面替代旧标准。这一标准的发布也意味着国家将继续支持和帮助节能服务公司在政策指引下更有方向性的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的创新商业模式,并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2022年9月,国管局等三部门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明确了能源费用托管的概念,提出了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适用条件和优先对象,规范了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操作流程。
2023年1月,国管局发布《关于2023年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推广应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更大力度推动公共机构开展节能降碳改造”。
2024年开年,广东、重庆、厦门等多地纷纷出台政策,继续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发布与合同能源管理有关的政策文件近百项,地方层面发布的鼓励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政策文件更是不胜枚举。
▲政策推动下,2021-2022年节能服务公司成立数量暴涨
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的节能服务企业数量已达到11835家,从业人员总数为88.6万人,行业总产值高达5110亿元。
在“双碳”背景下,企业对于节能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通过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能够在不增加自身财务负担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因此,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
变化二:从“节能服务”到“综合能源服务”
相较十四年前,用户侧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前,用户需求不只是‘省电费’,而是看重降本增效,提高能源应用综合效应。”上海镁初新能源执行董事张拥军对IESPlaza综合能源服务网说道。
当用户将“降低能源使用成本”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当做第一需求时,“能源管理”不得不向“综合能源管理”转变。相较于单一的“省电”,综合能源管理综合考虑了能源供应、转换、利用和管理,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风光储充一体化成新兴的综合能源管理方式,它将“风能”、“太阳能”、“能源储存”和“放电”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能源管理平台和优化算法,确保在满足电力需求的同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显著降低。
而随着对节能减排认知的提升,用户亦不再是“门外汉”。
“用户的需求是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多样的。他们不再是‘站在门外往里看’的角色。因此只有更深入、更成熟、更专业的服务商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弘星智联副总经理王栋告诉IESPlaza综合能源服务网。
显然,综合能源服务已经成为未来节能服务的主流模式,服务维度、深度都将大幅拓展,以进一步挖掘能效潜力。
变化三:以数智化赋能“合同能源管理”
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创新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AI与IoT两种强大技术的结合,为能源的实时监控、分析和优化提供了可能,也为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升级提供了基础。
▲传统能源管理VS基于AIoT的能源管理图源:亿欧智库
新型AIoT能源管理系统可以解决能源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能源管理问题,具体而言,其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监控实时化:通过采用IOT的云边端控模式将整个智慧能源产业链内的各类设备、终端在不同的层级实现互通互联,打通数据壁垒,对前端设备如发电机、变电设备、传输管网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设备状态一目了然。
2.管理高效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能源企业的能源生产、传输、交易、储存和消费等各环节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人工管理的低效,可以提高管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3.数据可视化:提供多种可视化手段,对智慧能源产业的设备侧数据、用户侧数据、泛在能源物联网、处置流程等内容进行动态展示,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进行呈现。
业内人士认为,基于AIoT数字化技术支撑的新型合同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经济效益仍是“老大难”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仍是服务商投资的首要问题。‘融资难’、‘资金回收难’,依旧是节能服务商难以解决的问题。”张拥军说。
可以说,“经济效益”是节能服务商的“第一生产力”。
然而,根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有关规定,在投资活动中的资金由服务商先垫付,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风险,再有投资在前、收益在后的模式特点,使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大大提升,所以市面上的节能服务公司的负债率居高不下。
此外,由于银行与节能服务企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银行需要很长时间来审核所发放的贷款,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仅仅根据企业目前的资金状况进行评判,并没有对未来发展潜力进行评估测算,这些状况很容易导致银行因为高风险、偿还能力不足等原因拒绝企业的融资,从而大大提高了服务商的融资成本。
尽管困难重重,仍有不少企业抱有乐观态度。
“现在是一个合作的年代,有的单位有资金,有的单位有技术,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强强联手,说到底,节能效益还体现在节能量上,有实力做出节能量的企业,永远是刚需。”
下一篇:推动能源转型 服务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