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农村配电网赋能乡村振兴——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电专委会主任委员孙吉昌
新型农村配电网智能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其直接关系到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电专委会主任委员孙吉昌多年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电网智能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他认为,要加大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新型农村配电网智能化水平,促进配电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作用。
推动配电网绿色智慧转型是应有之义
孙吉昌介绍,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国内能源电力企业正积极探索与行业转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我国各地资源禀赋、负荷特性、网架结构各具特色,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的选择也各有差异和侧重。目前,智能配电网已实现大面积覆盖,对促进电网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配电网发展步伐相对落后,“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快新型农村配电网建设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道必答题。配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配电网绿色智慧转型,既是承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好践行“双碳”目标、推动电网安全、绿色、经济、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能源局提出,分布式智能电网是“以实现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就地消纳为目标的智能电网,主要领域在配电网”。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将形成“分布式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存的电网格局,凸显了配电网发展的重要性。
建设新型农村配电网是未来发展主攻方向
孙吉昌介绍,“双碳”目标确立后,国家能源局、各级政府、各电网公司和发电企业积极推进,民营企业、民间资本也踊跃参与,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迅猛增长。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一方面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多的清洁能源;另一方面由于其固有的物理特性,也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农村电网,矛盾凸显。由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分布式能源)的主要发展空间在农村,而农村电网又相对薄弱,大量分布式能源接入农村配电网后带来的过载、过压、谐波超限、供电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尽管电网公司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接入能力受限、电量就地就近无法消纳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为系统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电网安全稳定供电、可再生能源消纳等系统性问题,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写了《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明确了电力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
孙吉昌认为,发展新能源不能等,只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创新中推动发展。至少在未来十年,农村能源和农村电网将处于新能源持续发展、接入受限、消纳困难、技术创新突破、电网不断完善提升等矛盾和问题的交织期。此期间的主要表现为:可再生能源处于快速增长期;农村配电网接入能力处于不断提升期;新型配电网处于逐步形成期;电网处于由传统电网向主动式电网转变期;适应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市场化发展的电力市场处于完善期;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处于创新突破及广泛应用转型期。
加强研究提高农村新型配电网智能化水平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不断建设与发展,新型农村配电网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清洁能源接入。新型配电网鼓励清洁能源接入,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清洁能源在配电网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二是分布式电源接入。新型配电网支持分布式电源接入,如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可以提高电网灵活性和可靠性,实现能源多样化和优化利用。三是微电网建设。新型配电网鼓励微电网建设,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岛屿和工业园区等场景中,可以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应对突发情况。
孙吉昌介绍,农村电网必须从传统的供电网向智能化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应该将农村中的低压配电网建设成农村电能替代和清洁能源供暖的主要能源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并就地消纳的平台、综合能源利用和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的纽带、电力物联网发展建设的基础网络、支撑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的服务平台。
孙吉昌指出,新时代的农村电网如何适应、保障和助力农村发展,给供电企业和农电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应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先进适用的技术,根据地域特点和产业结构,制定差异化标准,建设技术经济性合理的农村配电网。构筑以(农村)配电变压器为核心的新型供电系统,实现配电台区内源网荷储充一体化(智能)管控;实现分布式光伏就地、就近消纳;解决电动汽车下乡农村供电网络能力不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配电网改造工程(投资)量;为乡村振兴、农村再电气化、农村供暖等电能替代项目提供绿色能源。
孙吉昌希望行业专家积极参与新型农村配电网、电网数智化、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源网荷储协同、高渗透率下农村电网供电安全和供电质量控制、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和清洁电能替代等方面研究和技术创新,切实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