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能源网
数字能源网
您的位置:首页>分站>智能电网

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 2024-03-10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展示出我国科技创新步履铿锵,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动能澎湃,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等方面,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

  抓源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刘中民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九项重点任务第一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于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我们在能源、矿业领域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调整国家能源结构,让包括“风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尽快扩大规模,这不仅涉及装机容量,还涉及发电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风电设计专家朱少辉同样深刻感受到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突破对能源电力行业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当前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持续研发新产品,只有在细分领域率先突围,才能获得更好的竞争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打造新兴产业赛道,还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瑞集团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2023年6月23日,±800千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投产,来自金沙江的清洁水电7毫秒送至浙江。在这项工程中,国家电网公司攻克了特高压套管这一长期制约我国输变电行业发展的难题,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特高压套管实现工程批量应用。

  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发挥央企“三个作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能源转型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深化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和高校创新联合体建设,引领带动各方参与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代表委员们不仅关注核心技术攻关,也围绕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建议成立国家能源技术委员会,统筹国家能源技术路线的研究和政策规划,对重大技术方向进行战略布局,用合理成本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布局成果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央地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他表示,央地国企要发挥科技创新与产业控制作用,为国家产业战略作支撑,在复杂的外部形势下具备持续发展和突破的底气。

  促升级:加快数智赋能赋效,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2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3745.64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68%,绿色电力跑出“加速度”。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青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表示,青海的清洁能源迎来了发展最好时机。希望有关部门统一谋划绿电通道建设布局,在绿电输送通道方面可以适度超前谋划,支持青海在内的西部风力、光电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把清洁能源更好地发出来、送出去。

  推动绿色转型不仅要着眼供给侧,还要在消费侧发力,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少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践行绿色低碳制造,本质上是发展模式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要通过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迈向高端制造和制造高端。

  今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着力提高气候弹性、安全韧性、调节柔性、保障能力。数智化坚强电网不仅能更好支撑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也能更好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用能需求。

  从用户侧来看,绿色消费保持增长,转型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光伏的使用,对电网调控、电力运行、安全防护等提出更高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振涛认为,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能够更好适应海量分散主体友好接入,实现全过程可观可测、可调可控,提升电网互动适应性,满足多元场景需要。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充换电技术研发、模式探索、平台建设;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为新能源场站提供一站式接网服务。

  从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到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再到满足多元用能需求,能源电力行业积极顺应能源转型和电力系统变革趋势,加快数智赋能赋效,大力开展新型能源体系重大技术攻关和创新实践,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优生态: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紧随“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后的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并提到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

  “双碳”背景下,相关领域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供了一组数据:以风电产业为例,我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从2019年的2574万千瓦增至2020年的7167万千瓦,而2020年风电从业人员约55万人,据估算人才缺口约为20万人。王焰新今年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双碳”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他认为,构建并完善以高校为核心,政府、企业和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双碳”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尤显迫切,加强“双碳”人才培养工作应从做好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加强“双碳”学科专业建设、优化高校“双碳”教育模式、打造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实施高端人才引领、电力工匠塑造和青年人才托举三大工程,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同时,国家电网公司推行“揭榜挂帅”“项目总师”“容错纠错”机制,试行“赛马制”,建立人才激励制度,鼓励职工大胆创新、勇于创新,持续加强原创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培育。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除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还需用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工商联主席俞建在关于加强我国稀土产业人才培养的提案中提到,建议构建“政府牵头,行业主导,多元评价”的人才评价机制,对技术研发人才要放宽评价周期,营造善待失败、宽容失败的评价机制。

  让创新澎湃发力,需形成多方合力。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希望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大力开展联合创新、融通创新,以直属科研产业单位、省级电力公司、基层创新力量为主体,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建了联合研究机构,打造产学研用同向发力的创新生态。

  核心技术加速突破,绿色转型动能十足,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能源电力行业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更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