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正式发布了《2022中国海洋工程年报》。《年报》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工程项目总数量较去年明显减少、用海面积有所减少;全国重大海洋工程项目数量有较大增加,投资总额大幅增长;典型海洋工程中海上风电工程项目用海面积显著增加。海洋工程建设总体呈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的高质量发展趋势。
《中国海洋工程年报》是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定期发布的有关全国海洋工程发展情况的行业性年度统计分析报告,旨在全面统计我国海洋工程信息、把握海洋工程发展动态,为涉海管理部门、海洋工程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涉海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管理依据、决策参考和信息服务。
①新增海洋工程数量及用海面积均少于上年
《年报》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海洋工程693项,比上年减少161项;新增海洋工程用海面积48496公顷,比上年减少9431公顷。主要类型为海洋渔业设施工程和海港工程,与上年新增海洋工程主要类型一致。其中,海洋渔业设施工程数量最多,为257项,占全国新增海洋工程总数量的37.09%。
新增重大海洋工程29项,比上年增加8项;用海面积8620公顷,比上年增加2656公顷,占全国新增海洋工程用海总面积的17.8%。其中航道锚地工程用海面积最大,为3520公顷,占全国新增重大海洋工程用海总面积的40.84%。从工程类型看,海洋油气开发工程数量最多,为17项,占全国新增重大海洋工程数量的58.62 %。
②重大海洋工程投资多元化发展
《年报》显示,从工程投资金额来看,2022年,投资金额最多的工程类型是滨海电力设施工程,占全国新增重大海洋工程投资总额的51.10%;其次是路桥隧道机场和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分别占全国新增重大海洋工程投资总额28.18%和16.14%。2022年4月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03星发射升空。高分三号03星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模式海陆观测数据获取能力。与高分三号01星和02星相比,该星在成像质量、探测效能等多个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可与其他两颗卫星实现三星组网运行,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三颗卫星完成组网后,标志着我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可为海洋动力环境、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监测等提供稳定可靠的遥感数据,为我国海洋预警、陆地地表灾害监测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12月7日,亚洲最大海上石油生产平台广东恩平15-1油田群首期项目正式投入生产。该油田群建有亚洲最大海上石油生产平台恩平15-1平台,可实现钻井、修井、无人化远程操控、二氧化碳回注封存、自主发电与电力组网、油气水综合处理等多项功能,是目前亚洲甲板面积最大、组块重量最重、设备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上石油生产平台。
③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展显著
《年报》显示,2022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16个,总投资超过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投入51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超过26亿元,企业投资超过3亿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主要支持重点河口、海湾、滩涂湿地海域,重要海岛,重点岸线,海岸带等区域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以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功能,1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生态修复主要内容为海堤生态化建设、退养(围)还滩(海)、外来入侵物种治理、滨海盐沼修复、红树林修复、海草床修复、珊瑚礁修复等。在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近日公布的“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碳泄漏探测、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北极冷海复杂环境安全高效钻探关键技术与应用”“潮流能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技术”等项目获特等奖。2022年,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碳泄漏探测、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成功应用。该项目聚焦我国重点海域渗漏型水合物富集区,系统开展碳泄漏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深海流体精准探测、关键界面环境监测核心技术,率先创建海洋碳泄漏探测、监测与评价一体化技术体系,并开展工程实践和推广应用,支撑我国海域渗漏型水合物资源勘查和冷泉探测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④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典型海洋工程规模增加
《年报》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海上风电用海项目22个,用海面积6297公顷;新增滨海核电用海项目5个,用海面积1200公顷;新增公布的获得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称号海洋牧场16个,海域面积合计7551公顷。2022年12月16日 ,我国首个海上风电与光伏—海洋牧场融合发展项目落成。项目坐落于山东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在海上风电场区内同时布局桩基固定式与漂浮式海上光伏,投放产卵礁、集鱼礁等,配套增殖放流,用来集聚、增殖鱼类,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产卵场所。2022年,我国潮流能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技术成功研发。该项目建立了适应我国海域特点的现场测试与评价方法,研发了集成式与模块化现场测试系统,攻克了近岸浅海域复杂海洋地形环境下海洋要素测量站位的设计难题,率先在我国开展了十余台套海洋能发电装置的现场测试与评价工作。